满族文化

伊通萨满文化遗产调查总结报告

2016-09-01 阅读次数: 栏目:满族文化

  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也是满族人数最多和满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县。伊通这里萨满文化底蕴浓厚,萨满文化根深蒂固。萨满的传世文物丰富多彩,萨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萨满的祭祀活动个性独特。特别是满族主要聚居地集中,满族那氏、罗氏、金氏、关氏、赵氏等老满族几大家族仍然保留着他们的满族传统民俗习惯和祭祀活动,为深入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珍贵家谱、子孙绳、神帽、神偶、神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挖掘、保护和研究利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萨满文化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国际性的课题,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国际上的知名的萨满研究学会已召开七次国际萨满文化艺术研讨会,2004年专程来到萨满的故乡伊通参观考察。国内的众多的研究院所如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省民俗学会、吉林省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等和一大批造谐颇深的专家学者在萨满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弘扬伊通的萨满文化,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萨满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世界萨满文化旅游生态园”项目,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原吉林省委书记王珉作出批示。吉林省委宣传部为此专门召开一次萨满文化座谈会,进行研究。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萨满研究专家、满族知名人士富育光先生对伊通的萨满文化研究也十分重视,多次来伊通调研,强调,要重视本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要在搜集、整理满族民俗方面取得成果。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对萨满文化研究高度重视,专门设置了“伊通满族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以萨满文化为其主要内容的满族研究工作。县委书记马辉亲自批示,在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予以保障。他还在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强化全县干部群众的满族文化意识,把萨满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吉林伊通萨满文化的文化旅游胜地。县委还邀请了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师大萨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施立学先生做了题为“萨满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专题辅导。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欣撰文并发表了《挖掘利用满族民俗文化,稳步发展满族文化产业》一文,他亲自参与有关萨满文化的研究工作,并在百忙之中到会参加伊通萨满文化成果座谈会,对萨满文化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提出具体要求。所有这些都为伊通的萨满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和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伊通萨满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萨满文化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利用,伊通在打造民族文化强县和萨满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2009年7月,伊通满族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伊通萨满文化遗存普查工作。对重点乡镇、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物[70岁以上满族老人]、重点满族大户进行走访座谈,基本上摸清了全县萨满活动区域和历史状况,为今后萨满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2、通过萨满文化调查,进一步丰满了伊通满族博物馆馆藏文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马鞍镇那丰田家祖传萨满文物神偶和那氏家谱。这些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和政治风雨的洗礼,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保管下来,实为难得,尤其珍贵。同时我们还对现存的伊通博物馆中的重点萨满文物如神器、神帽等对其来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整理,并在适当时机编辑出版。我们还努力做好伊通满族博物馆萨满文物的征集、鉴定工作。近几年来先后在伊通境内外征集到各种满族文物417件,并请专家对馆藏文物进行技术鉴定。对扩建后的伊通满族博物馆将专门辟一专厅,集中对萨满文物内容进行展示。现在萨满文物已全部准备就绪,布展方案已经确定。
3、利用萨满文化调研成果,创作了一批富有伊通满族自治县地方特点的精神文明作品。
一、是出版了一批反映伊通萨满文化内容的书籍。如:由牛立坚主编的《长白山下满族魂》、冬原主编的《神奇的七星山》、郑向东、孙铁石编写、摄影的《东北民间萨满众神》大型画册、唐如蜜创作的《神秘的萨满绘画》画册。与萨满文化相关联的民间故事集《七星落地的传说》、《莲花泡和马鞍的故事》等书已被收录到《吉林民间故事卷》一书。近几年还陆续出版了《满乡伊通》挂历、《孤山神韵》、《境界》、《龙虎将军依克唐阿》等摄影集和书籍。《伊通县志》、《伊通满族自治县志》专有章节对满族文物和萨满祭祀活动进行了记述。
二、是编排了具有萨满文化特色的歌舞。伊通满族艺术剧团依据萨满文化的精髓,精心编排了动感十足,萨满文化浓郁的歌舞并在2010年6月赴上海世博会吉林馆日专场进行了表演。
三、是创作了具有萨满文化特点的剧本和音乐等作品。伊通满族艺术剧团创作的满族神话二人转《狼妻》,获吉林省第四届二人转戏曲小品大赛大奖。伊通知名编剧陆德华创作的二人转《辫子坟》,就是他在搜集萨满传世文物时获得了创作灵感,把萨满民间故事搬上了二人转的舞台。该剧不仅获得了吉林省第十一届二人转汇演创作一等奖、《戏剧文学》飞虎奖二等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佳作奖,还荣获了全国二人转汇演编剧奖。王福林创作的《向天歌》等满族剪纸被国家民间艺术协会收藏;吴树国创作的满族风情画<无忧图>被编入<第二届徐悲鸿美术获奖作品集>出书刊行。
四、是一些有一定深度的萨满文化探讨、研究论文、文章等在国家、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如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马辉撰写的《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萨满文化产业》的文章在《吉林日报》、《调查与决策》报刊杂志上发表;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撰写的《培育萨满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章在全国第七届学习型城区论坛上作为交流材料并收入到此次的论坛文集之中。上述文章的发表都从不同角度、从理论到实践谈了如何做好萨满文化这篇大文章的看法。
五、是举办了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满人满乡魅力伊通美术摄影展览”和孙铁石《满乡神韵》伊通风光民俗电子版摄影作品展。
4、开发了具有萨满文化服饰特点的具有现代元素的满族服饰产品。其制作的满族特色鲜明的迎宾服,已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现给中外嘉宾。
5、把萨满文化融入到了旅游产业之中。以萨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其萨满神路中的各种萨满神雕塑,栩栩如生;萨满神林新颖独特,别具一格。伊通满族博物馆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分馆,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扩建后的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展出的萨满文物在国内外小有名气。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一些萨满文化特点的旅游纪念品。
6、举办了以萨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日”。2009年6月期间,为纪念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在伊通牧情谷旅游风景区举办了以展示萨满文化特色的吉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牧情谷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使萨满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和传承。
7、将萨满文化推向国内外更宽阔的领域。我们园满的接待了参加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中外来宾。与会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对伊通发掘萨满文化遗产,开展民族文化研讨和传承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伊通牧情谷已成为萨满文化的研讨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暨萨满文化资源建设基地。伊通满族博物馆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吉林省社科院、吉林师大等单位的满族文化研究、教育基地。

  2009年7月由吉林省人大、省作家协会、省旅游局、省民委、省社科院、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民族研究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在伊通召开了吉林省萨满文化协会第一次全体大会。
8、以萨满文化为主要特点的满族文化产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我们创意的“天下萨满文化旅游生态园”项目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伊通打造的“萨满世界文化旅游商贸城”产业项目已处于可行性的论证之中。


二、萨满文化抢救挖掘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一些人存在着模糊认识。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人认为萨满活动就是“跳大神”,说这些人是巫医神汉,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有的机关干部也说,啥萨满文化,那就是跳大神,装神弄鬼,愚弄百姓。他们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萨满文化严重的扭曲了。没有认识到发扬利用萨满文化对增强民族意识,推动伊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名县的重大意义;把弘扬萨满文化同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名县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萨满期文化产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认识对立起来。另外人们对萨满文化的性质、作用、意义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关系等问题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都要通过今后的宣传,加深人们对萨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纠正对它的偏见。
[二]、抢救、挖掘萨满文化不到位,缺乏时代紧迫感。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特别是在改善居住条件上人们放到了最优先的位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城市居民由砖瓦房向住宅楼房化发展,农村村民由传统草房、砖土结构老式平房向现代新式砖瓦房屋转变,这就给萨满期文物的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过去一些旧的萨满文物可放在简陋的仓房或闲置的房屋中保管,迁入新居后,因房屋面积有限、老旧的萨满文物有碍观瞻等原因,登不了“大雅”之堂,因而被作为“鸡肋”弃之不理。我们在营城子镇新家村调查时就发现罗氏家萨满祭祀用的整套神匣因无地方在新居摆放,而遭遇到遗弃,雨淋而腐朽。
  对萨满文化的历史见证人、传承人因未能及时去抢救、挖掘、整理他们心中的珍藏的萨满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逐渐的故去而遗憾后人。
  这当然与过去“封建迷信”、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和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教育观念的桎梏约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有关。它紧箍了人们的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意识,一提萨满文化就怕别人说三道四,没有看到萨满文化蕴藏着的巨大价值和商机,没有看到萨满文化已濒临灭亡的现实,大多知晓萨满活动的人年事已高,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如再不加紧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在今后的数年内就会面临消亡。对萨满文化抢救、挖掘、保护和利用行动迟缓,积极性不高,缺乏时代紧迫感。
[三]、投入不到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是办公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目前从我县的萨满文化研究的现状来看,财政的资金没有列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花钱要靠请临时预算,而临时预算也只能解决人员补贴、纸张、电话等办公的基本支出。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摄像机等没有。有些萨满见证人、传承人的采访,根本无法真实、准确的录制下来,形成声、光、电、碟等数码制作更无从谈起。下乡调查还需要外租车辆,打印、复印资料还要到商业性场所去完成,这就给正常、高效、完整、准确的开展业务带来了不便,而且还要支出更多的工作成本,浪费不必要的工作时间。
二、是萨满文物的搜集所需资金有限,珍贵文物流失。伊通满族博物馆以前搜集并已展出多年的珍贵文物,因无力支付文物所有者,而被人拿走,转手他人。新发现的高质量的萨满文物亟待补充到新馆的布展之中,但无力购买,使展馆逊色一筹。已挖掘出土的伊通清代石碑文物因无有馆位展出,现仍在露天存放,风吹雨淋、风化破损之中,着实让人心痛。
三、是萨满文化产业投入不到位,开发建设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我们迫切打造的“萨满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虽然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但在具体的政策扶持上、规划布局上、资金投入上都没有到位。特别是伊通还是省财政补贴县,只能维持正常开支,无力支持这个较大的投资项目的开发建设。如何形成良好的萨满文化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参预到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中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文物管理不到位,萨满文物流失,文化遗址遭到破坏。
  随着文物价值的提高和人们重利疏义商品观念的增强,过去瞧不起眼的萨满文物也水涨船高。如萨满神器、古老的家谱等都被私人文物贩子走屯串户收购倒卖,如现在不加以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萨满文物也会很快的流失殆尽。
  据《伊通县志》记载,伊通的萨满文化古遗址有39处、古城址有8处,最近下乡调查中发现,这些古遗址、古城址多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村民随意将遗址的积土挖走,用于建设新房址、变为耕地、沤肥场和取土场。有的甚至于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村民为扩大自家园田面积,随意将千年的遗址景观填死,夷为平地。这些遗址亟待建立保护标志,进行宣传保护,同时要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三、对今后抢救挖掘保护利用萨满文化的几点建议
  目前,保护和发展萨满文化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一是我国已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弘扬萨满文化遗产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为促进萨满文化研究利用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三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以萨满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打造和推动伊通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名县的决议,为伊通萨满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为此抓住有力契机,积极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萨满文化带来的精神和物质成果一定会在伊通大地上展现出来。
[一]、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萨满文化是北方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原生态文化,在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中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萨满活动已经到了走向衰亡的地步。现在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在研究探讨,社会上的平民百姓对它已是鲜为人知。把内容极其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开发潜力巨大的萨满文化宝藏开发利用起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前景广阔。要通过政府倡导、各部门配合、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萨满文化、尊重萨满文化、保护和弘扬萨满文化的良好社会舆论导向。一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伊通萨满文化的风采;选取有关萨满文化的精华内容进行播放,揭示萨满文化的真谛。二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以萨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材料,使更多的民众了解萨满文化,热爱萨满文化,弘扬萨满文化,打消萨满文化就是“跳大神”,是“封建迷信活动”的旧观念,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萨满文化的活动中来。三要文化部门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萨满文化为内容的文体活动和文艺演出,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的萨满文化活动,使人们进一步的了解萨满文化,形成人人重视萨满文化,支持萨满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的和谐的社会空间。
[二]、加大力度,切实做好萨满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
  抢救萨满文化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见证人、传承人到现在已了了无几,他们大多在70——90岁之间,有的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耳聋眼花,思惟记忆减退,对过去的萨满活动历史已表述不清,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现已过世,他们珍藏的萨满原始记忆已无从寻觅,丧失了最佳的挖掘抢救时机。萨满活动目前已经呈现出濒临灭亡、后继无人的局面,如不再抓紧抓好进行保护和传承,很快就会从社会生活中逐渐消亡。现有的一些知情人、见证人,有的虽然能口述出来,但没有用现代的手段保存下他们鲜活的语言和形象,虽有记录,但难免全面展示真实、生动的萨满文化风采。为此,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争分夺秒抢时间,争速度,抓紧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挖掘、整理和抢救这些残存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萨满文化资源。二是整理研究现存的满族博物馆中的有关萨满文物,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宣传利用服务。三是对前期萨满文化调查中的成果要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形成完整的萨满文化资料集。四是对伊通蕴含的有关萨满文化内容的萨满祭祀、文艺作品、歌舞等制作成光盘,形成完整全面反映伊通萨满文化真实现状的数字式音像作品。
[三]、加大投入,使萨满文化形成伊通地方特色的产业
  保护和发展萨满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协调运作。
1、财政部门每年应将萨满文化保护发展经费纳入到当年财政预算之中,予以保证,用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萨满文化,开发萨满文化产品和产业,鼓励奖励那些作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2、文化部门要创作以萨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戏剧、美术绘画、音乐、歌舞等作品,系统反映萨满文化全貌,为伊通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文化部门还要对萨满文化的传承人、接班人进行组织培训,引导年轻人热爱伊通的萨满文化,鼓励他们学习表演萨满传统技艺。对有萨满专长的民间艺人也要予以表彰。
3、充实现有的萨满文化展品,提高萨满文化展品在伊通满族博物馆展品中的档次。新布展的伊通满族博物馆要增加有关萨满文化的内容,同时要将萨满文化的内容用声、光、影、碟等数字化的宣传形式展现给观众。
4、开发以萨满文化为内容的产业项目。伊通的萨满文化丰富多彩,将多采的萨满风情展示给游客是当务之急。要开辟萨满文化旅游专线,以伊通牧情谷、伊通满族博物馆等景点为重点,向中外旅客进行推介,提高伊通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萨满文化旅游产业。要搞好萨满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目前在伊通及周边的县市旅游景区中,有萨满文化特点的旅游纪念品还是空白。萨满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满族民族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可开发一些富有萨满文化神秘色彩的萨满图腾、神偶等系列产品和围绕萨满文化的刺绣、剪纸等工艺品。要做好以体现萨满文化为特点的满族服饰的系列产品开发工作。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在保留传统满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弘扬满族服饰文化,打造成“拳头”产品。
  要加大对“萨满世界文化旅游商贸城”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要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筹措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投资和建设。对该项目的水、电、路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运作,为社会各界投资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
[四]、加强领导,推动萨满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做好萨满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关键在领导。首先,要建立健全以萨满文化为主的满族文化产业开发领导组织机构,落实编制、经费等事宜。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满族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以伊通满族博物馆为研究基地,以有一定专长并致力于满族研究的人员为骨干力量,以满族传世文物为研究内容,突出满族文化特色;深入发掘满族文化遗产,充实完善满族博物馆中萨满文物展品,为县委、县政府制定萨满文化产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再次,要对萨满文化的精品项目进行包装和推介。本着改革创新、人有我精的精神,将伊通的萨满文化推向市场。适时组织相关部门筹办好:伊通满族颁金节、萨满文化艺术节、伊通萨满文化旅游节、伊通满族博物馆萨满文化新馆开业庆典等活动,全面提升伊通萨满文化的内涵水平,推动萨满文化产业健康蓬勃发展。
[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萨满文化的学习研究水平。

  前段伊通的萨满文化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各级领导的要求和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提高研究水平,学习借鉴外地研究成果和经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有的放矢,量力而行的适时召开不同形式的萨满研讨汇报会、座谈会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以促进伊通的萨满文化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拓展。

 
此文发表在《北方民族》2010年第3期   作者:杨湖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原办公室主任。
 


伊通满族文化研究中心    
2010-7-16